投资产品期权交易
Interactive Brokers ®, IB SM , InteractiveBrokers.com ®, Interactive Analytics ®, IB Options Analytics SM , IB SmartRouting SM , PortfolioAnalyst ®, IB Trader Workstation SM 和One 你像专业人士一样交易期权吗? World, One Account SM 是盈透证券有限公司(Interactive Brokers LLC)的服务标示和/或注册商标。任何声明的证明文件和统计数据均将根据要求提供。显示的交易代码仅作演示计,不旨在构成任何推荐。
你像专业人士一样交易期权吗?
对此,张强表示,价格大跌的芯片是消费类芯片,而非 汽车芯片 。 汽车芯片 的价格只是“从非常不理性的价格,回归到稍微理性的价格区间,并不是跌价”。而之前涨幅较大的芯片例如MCU(微控制单元)芯片和电源芯片等,现在需求仍然较为紧张。
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也在演讲中表示,综合从需求、供给两方面预判 汽车芯片 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预计未来总体需求将不断扩大。供给端部分芯片供给已有缓解,但多数芯片供给将持续紧张。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像专业人士一样交易期权吗?
扫描下载钛媒体App
扫描下载链得得App
关注喜欢的作者
参与互动讨论
买了银行理财,我开始亏钱了
买了银行理财,我开始亏钱了
63万银行理财,年收益仅1764元
去年8月,她又在理财经理的推荐下买了一款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投入63万。一年里,这只理财产品亏多盈少,最近到期赎回,63万元的理财收益只有1764元。
美洋注意到,2022年2月份开始,社交平台上有很多人吐槽在银行理财亏了钱。和大多数网友一样,美洋的理财产品也在2月、3月、4月直线亏损,收益亏完了开始亏本金,最高峰亏了近三万元本金。“我当时心情很差,去找银行理财经理理论,也在他们的客户群里吐槽了。”
一直到最后两个月,美洋买的理财产品又逐渐调回了一些,直到到期,最终有1764元的收益,收益率0.27%,“我以前买的银行理财,最终收益都和业绩比较基准接近,但这次和4%-5%的业绩比较基准相差甚远。”
36岁的教培行业从业者英子也在近期遭遇了银行理财收益滑铁卢。她告诉深燃,自己在2021年1月买了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本金65万,封闭期523天,业绩比较基准4.9%-5.5%。2022年6月25日,产品到期后,她只拿到了3300元利息,这和她预期的4-5万元利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之前买银行理财,图的是保本,利息比定期存款略高,毕竟我还有风险更高的股票和基金现在亏的也很惨,需要有保底的”,美洋表示,但现在银行理财不保本、收益率低,封闭期钱还拿不出来,这不是每个存钱的人可以承受的。
不仅不赚钱,连本金都亏了
她每周都查看一下营收状况,刚开始几个月有几千块钱的营收,最近半年多以来一直都在亏钱。“账户显示本金截至8月25日已经亏掉了2万元,未来还不知道要亏多少。我也去问了银行的理财经理,他说因为这款产品投资了一些波动比较大的产品,我很不能理解,因为我这款产品买的时候写的是80%是固收,20%投资股票、基金等。”
但银行方面给她的回复就是,“合同里面写了这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已经提前告知了。”
他可以理解银行理财收益有波动,但不能接受波动幅度几乎接近基金了。在他看来,标榜低风险的PR2型理财,却时不时出现高风险理财产品类似的负收益,如果是同样程度的风险,基金、股票还能自己买进卖出,而银行理财是封闭的,盈亏全看运气,就显得不划算了。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窦东徽给出了解释,人们无法接受银行理财产品下跌,第一个原因是预期和现实的冲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稳定收益”,这就形成了一种代表性直觉(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但随着市场变化和绝大部分产品转为净值型,偶然的下跌就会打破这种预期,这时产生的认知冲击是很强的。虽然损失比例不高,但是经济心理学告诉我们,承载效用和价值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或最终状态,而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变动,人们对于这种相对变化非常敏感。
第二,人们存在“背叛厌恶”。相比于敌人,人们更厌恶叛徒。因为大部分人对理财产品的理解都是“稳定收益” 你像专业人士一样交易期权吗? ,所以安心持有,主要精力放在高风险投资的博弈上,结果没想到它也“负”了,顿时产生“你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背叛我了”的感觉。
他指出,大部分人的投资组合中包含稳健型理财和风险型投资,且多以金字塔形态分布,底层为稳健投资且资金量较大,顶部为风险型投资,资金量较小但有可能带来高收益。这种组合对投资者来说,存在一种微妙的心理平衡关系,即多数情况下,如果当日行情下行,风险型产品会产生损失,而稳健型产品可能还有一点正的收益,多少能对投资者产生一点点损失后的心理慰藉,这就是心理账户理论中所说的“一线光明法则”(silver-lining pricinple),但当稳健型产品也产生损失(通常这种时候风险型产品也面临更大的损失)的时候,投资者不仅丧失了最后一点慰藉,还面临双重损失的痛苦。
银行理财保本的时代结束了
另外,金融行业从业者钱立丰解释:“业绩比较基准不是年化收益,它现在几乎变成了一个营销噱头。事实上,通俗来讲,业绩比较基准只是银行对理财产品设定的一个投资目标,他们试图努力做到这个程度,但事实上能收益多少不一定。”
钱立丰补充,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钱一定会赚钱,但钱会赚钱是因为钱冒了风险,对他的风险要有一定的补偿。为什么我们过往总觉得钱会以5%-10%的速度涨,是因为过去几十年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钱交给理财机构很容易就能赚不少,给用户的利息自然就很高。高发展的时代,资金的成本就很高。而对比来看,发达国家的利率相对较低,因为这些国家增长已经非常慢了,一些国家甚至是零利率或负利率。
钱立丰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做了一些倒推。从目前市面上主要的投资标的来看,他介绍,余额宝这类货币型基金长期年化在2.7%左右,债券型基金长期回报在4%-5%,偏债混合型基金年化大概是9%左右。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入更多股票,长期收益更高,波动率也更大。他推测,银行理财产品可能是将各种收益率高低不同的产品进行了搭配组合。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一两年内可能要用到的钱,银行理财仍然是一个投资渠道,但投资者首先要对其有心理预期,即使是低风险产品,也可能亏损本金。同时,需要关注对应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资产配置比例,历史净值波动情况。另外,有的理财产品银行只是代销,并不是发行方,代销的产品审核风控是否严格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各方可能就相互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