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汇市场新手入门指南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圖/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403 ERROR

Request blocked. We can't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connect to the server for this app or website at this time. There might be too much traffic or a configuration error. Try again later, or contact the app or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website owner.
If you provide content to customers through CloudFront, you can find steps to troubleshoot and help prevent this error by reviewing the CloudFront documentation.

ETF 懶人投資到底是什麼?別忽略隱形成本,當個聰明投資人!

ETF


圖片|Photo by asaya on Pixta

買入一籃子雞蛋的 ETF 究竟是什麼?如何運作?

ETF 英文原文為( Exchange Traded Funds),中文全名其實是「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一般簡稱「指數股票型基金」。ETF 商品將指數的價值由「傳統證券市場漲跌指標」,轉變成具有流動性的「證券」。

ETF 指數成分股票的管理由專業機構來進行,投資人經由購買 ETF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便可以跟隨指數的表現,獲得與指數變動相當的報酬率。

白話一點,以大家最常聽到的元大台灣 50(0050)便是追蹤台灣 50 指數,這個指數是台灣證券市場中市值前五十大的上市公司,因此,在你投資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0050 時也是將台灣市值前 50 間的公司買入。

但基金就不一樣了,基金由投信公司發行,就會由專業經理人操盤,當中由股票、債券或其他各種金融商品投資組合,以達到積極追求績效的目的是「主動型管理的投資」。(註:美股 ETF 也有主動型投資,例如:知名的 ARK Invest 就有推出)

ETF 兩種價格 你買貴了嗎?

再來,談到 ETF 也不能不提到,它的「兩種價格」,如果你在券商查詢 ETF 報價,會看到「市值」還有「淨值」如下:


圖片|元大投信

  • 市價:一般投資人透過證券商買賣股票的方式,是在「次級市場」,交易價格稱為「市價」,市價由市場所有參與者所決定,也就是買賣雙方的強度,但這並不會影響到真實的淨值。
  • 淨值:ETF 在初級市場的真實價值,交易主要以自營商(券商自己的投資部門)及外資法人(如:公司、營利單位)為主;初級市場交易最小單位大多是 500 張起跳。

比方說,你透過券商申購某個 ETF 花了 100 元,但實際上在初級市場上的淨值是 95 元,這樣對你來說是買貴了,就是所謂的「溢價」。

當市場過於熱烈,買方搶購就會發生溢價。比如,先前越南市場受到投資人熱烈追捧,使得去年 4 月富邦越南 ETF(00885)風風火火在上市首日成交量超過 19 萬張,終盤溢價 16%,就在當時創下 ETF 掛牌首日溢價新高。

相反地,若是某個 ETF 流通性不佳,都沒有人要購買,投資人想賣時賣不掉,只好一直降價,就會發生折價。

市場的運作是,當折溢價達到一定程度時,法人會透過初級與次級市場進行低買高賣的套利,不過也藉此讓 ETF 的市價貼近於淨值。

你是否也忽略了隱形成本?

大家都知道股票交易需要手續費,因為在帳面上看得到,因此你會清楚地到被收多少費用,不過在 ETF 投資上有所謂的「內扣費用」(總費用率) 不會直接向投資人收取,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白話來說,如果把購買 ETF 當作是買入一籃子的不同水果,籃子有草莓、香蕉、蘋果等等,那麼這筆內扣費用就像是這個籃子的租金。

內扣費用包含什麼呢?簡單來說,是投資人持有 ETF 時需支付的費用,包含固定額度的基本費、操作投資組合的管理、保管資金銀行的保管費,也有不固定額度的上市費、年費及指數授權費等額外費用。

ETF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每檔 ETF 都會有不同的內扣費用,這個內扣費用大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感覺,因為前面談到 ETF 的淨值就是內扣費用後,不是在交割的戶頭扣款,且我們一般在 App 券商平台下單買時的是市價,所以一般人幾乎不會有感。

以台灣人最常討論的兩檔 ETF:元大台灣 50(0050)、元大高股息(0056)為例,元大台灣 50(0050)2021 年全年總費用率為 0.46%,而元大高股息(0056)2021 年全年總費用率為 0.74%。

依照每年內扣費用的公式:投入成本 * ETF 年度費用率=一年扣款金額

試算一下,假如你持有價值 10 萬的 0056,一年會被扣 740 元(10 萬 * 0.74%)

這個費用看似不高,但如果原投入的成本數越高,就會有更可觀的內扣費:價值 100 萬元的 0056,一年內扣費就是 7400 元。

如果今天某檔 ETF 一年後沒有任何漲跌,因為內扣費用的存在,其實你的錢錢是變少的!

ETF


圖片|Photo by micheile dot com on Unsplash

投資一定有賺有賠,但「投資風險」到底是什麼?

「關於《科學》…控訴我的前同事 Sylvain Lesné 博士可能篡改影像,我不予置評,畢竟後者正在接受明尼蘇達大學的正式調查。然而,文中的科學陳述我有意見,因為針對我的學理描述並不正確。」 [1] 2022 年 7 月 21 日,知名期刊《科學》的新聞專題,指出影響深遠的 2006 年阿茲海默症論文造假,向全球醫療圈投下震撼彈。 [2] 隔天當事人之一,明尼蘇達大學的 Karen Hsiao Ashe 教授親上火線,在阿茲海默症新聞論壇 Alzforum 上,發出嚴正聲明,同時引發學界熱烈討論。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1]

《科學》期刊報導,去年 8 月,二名希望 Cassava Sciences 製藥公司股票下跌,以從中獲利的投資人, [註] 透過律師聘雇時年 37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歲的范德比大學神經科學家 Matthew Schrag 。他們付了美金 1 萬 8 千元,要求調查該公司的阿茲海默症實驗藥物 Simufilam 。執行任務的過程中, Schrag 發現一篇 2006 年刊登於《自然》期刊的論文,十分可疑。 [2]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是 Sylvain Lesné ,而 Karen Hsiao Ashe 則是通訊作者。 [3]

Karen H. Ashe 教授是中國裔美國人,本姓蕭,但冠上第二任丈夫的姓氏 Ashe 。 [4] 母親為生化學家袁昭穎(Joyce C.Y. Yuan),曾任諾貝爾得主 Alexander Todd 實驗室的訪問學者; [5] 父親則是明尼蘇達大學航太工程榮譽教授蕭之㑺(Chih Chun Hsiao),於兩次國共內戰之間移民美國,後來曾受邀赴共產中國教書,並致力於中美交流。 [4, 6,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7] 不枉其家學淵源, Ashe 教授 3 歲立志當科學家, 17 歲跳級進入哈佛大學二年級就讀, 27 歲時不僅已經唸完哈佛大學醫學系,還取得麻省理工的博士學位。她曾追隨諾貝爾得主 Stanley Prusiner 教授進行腦部研究;後來在自己領導的團隊中,和法國科學家 Sylvain Lesné 合作阿茲海默症相關主題, [4] 還因此獲得重要獎項。 [2] 2012 年明尼蘇達的世紀老報《明星論壇》,在專訪中更描述她多才多藝,且具有謙遜的中國傳統美德。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4]

在 2006 年《自然》期刊關鍵性的論文中, Lesné 和 Ashe 表示注射到腦袋裡的 Aβ*56 ,會令年輕小鼠失智,並認為此發現將有助未來的阿茲海默症研究。 [2, 3] Aβ*56 唸作「 amyloid beta star 56 」,是一種 β 澱粉類蛋白(amyloid beta,縮寫成Aβ)。 [2] 如何減少 Aβ 的累積,至今仍是阿茲海默症研究的方向之一; [2, 8, 9] 而 Cassava Sciences 的 Simufilam ,則是以預防 Aβ 與特定受器結合,來達此效果。 [10, 11]

這次新聞事件的吹哨者 Matthew Schrag ,此前就曾公開批評美國食品藥管理局,不該核准另一款抗 Aβ 藥物;而他自己的研究也與 Cassava Sciences 的主張相悖,認定 Simufilam 對受試者有弊無利。當 Schrag 開始懷疑 Lesné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不只是在 2006 年《自然》刊載的影像上動手腳,《科學》期刊請來 George Perry 和 John Forsayeth 等頂尖專家協助鑑定。他們均認同 Schrag 的看法,也就是對 Lesné 發表於超過 70 篇論文中的上百張影像存疑。 [2]

這把燒毀阿茲海默症重要研究根基的熊熊烈火,一發不可收拾,向四面八方蔓延開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自然》、《神經科學期刊》、《PLOS ONE》,以及與《科學》同屬美國科學促進會的《科學信號》等單位,通通重新審視 Lesné 參與的論文,而且其中部份已遭撤回。 Schrag 批評這些錯誤資訊,不單浪費國家衛生研究院為數可觀的贊助經費,還被引用數千次,「因此誤導了整個學界。」另外,他也揪出 34 篇由其他作者撰寫,跟 Cassava Sciences 直接相關的問題論文,並上報國家衛生研究院。 [2] 因此,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警告投資人, Cassava Sciences (股票代號: SAVA )的情況岌岌可危。如果未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不批准 Simufilam ,其股價或許會慘跌至個位數字。 [12]

儘管事件主要聚焦在 Lesné 上,就學術倫理來說,身為 2006 年那篇論文的通訊作者, Ashe 教授也得為研究品質負責。 [13-15] 面對「誤導整個學界」的指控,她在 Alzforum 上以自己過去發表的研究,說明 Aβ 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當年害小鼠失智的 Aβ*56 ,屬於第一型;而第二型則是在類澱粉蛋白斑塊(amyloid plaques)中找到的。「後者是藥物研發者屢戰屢敗的目標。」Ashe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教授寫道:「從來就沒有臨床試驗針對第一型,但那才是我在研究中點出的失智關聯。」 [1]

在 Ashe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教授的辯駁下方,有幾名學者留言強調學界不該以偏概全,為了一則新聞報導,抹滅相關研究的重要性。 [1] 此外,目前仍在進行中的 Simufilam 臨床試驗,也與 Aβ*56 無關。他們當初挑選受試者的條件,包含某種蛋白質跟 Aβ42 的比例(CSF tau/Aβ42 ratio ≥ 0.28); [16] 所發表的論文,也是在分析是否能抑制 Aβ42 的負面影響。 [10]

然而,就因為阿茲海默症的藥物臨床試驗,都不是和 Aβ*56 直接相關, [11, 16] Ashe 教授便責無旁貸了嗎?美國軍醫學校的 David Brody 博士在 Alzforum 的討論串中提到,他的團隊以前試圖重複 我到底該投資什麼呢? Aβ *56 的研究,花了約一整年的時間,卻徒勞無功。 [11] 《科學》也提及不少實驗室,遇到一樣的情形。 [2] 這些想要以經典為基石向前邁進的人,都被謊言所羈絆,而使得醫學的進展停滯不前。失敗的研究當然不太有論文發表, [2] 更甭論人體臨床試驗。害大家耗費精力走冤枉路,難道不是對阿茲海默症研究的嚴重傷害?

「你可以靠作弊發表論文,獲取學位,贏得補助」, Schrag 對《科學》的記者說:「但你不能用欺騙來治癒疾病」。 [2] 諷刺的是,十年前《明星論壇》也記錄了 Ashe 教授類似的談話。她當時鼓勵人們要勇於挑戰她,因為錯誤的理論「不會迎來解藥」。 [4]

備註

根據美國第一證券的解釋,「賣空」(short selling)的投資人會將非己有的股票售出,計劃未來以較低的股價買回。 [17] (筆者完全沒聽懂為何這樣能獲利,還請會玩股票的讀者不吝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