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an't build our dreams?On suspicious minds.
庞氏骗局有哪些经典的案例?需要注意什么?
假如不是因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话,也许这次骗局还能够继续延续下去。但危机使一切显形,麦道夫承认了自己的行为。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直到潮退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一事件脱掉了如此之多的成熟的投资者和银行家们的游泳裤。数以百计的银行、对冲基金和富裕的个人都放心地把自己手中的钱交给麦道夫基金,因为他承诺的是一个如此诱人的数字——即使是艰难时势,一年仍有10%到15%的增长率。 受害的银行来自全球各地,BANCOSANTANDER,BNPPARIBAS和汇丰这三家直道目前为止还在金融危机幸存的银行这一次也深深的中了着。更惨的是很多美国人,他们在这场危机中除了麦道夫的基金外,已经一无所获。
2009年,Wired Magazine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Recipe for Disaster: The Formula That Killed Wall Street》,认为李祥林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但是大多数金融从业者认为,应该指责的是那些滥用模型的金融机构,是他们的贪欲导致整个金融界盲目地逐利,对这一模型的局限忽略不计,对外界的警告充耳不闻。
然而,在华尔街、美国大学商学院、和遥远的中国,金融精英们依然在乐此不疲地创造着新的模型和金融工具,几十年来人们始终相信自己可以打破米勒定理( MM 理论)而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无限扩张收益。正如某位前辈所言:某种角度讲,整个经济学都是伪科学可能也并不为过,因为经济学最基础最根本地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
比特币是庞氏骗局吗?
提出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比特币的最大上行空间约为180万亿美元,不包括217万亿美元的房地产市场和544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市场。比特币最大发行量是2100万比特币,也就是说比特币单价约合850万美元。这会发生吗?可能不会。那比特币会对这些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吗?其实它已经开始影响这些市场了 (关于比特币单价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看法,值得商榷,这是因为整个区块链的数字token市场发展很蓬勃,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 。
庞氏骗局一百年
We can't build our dreams?
On suspicious minds.庞氏骗局
也就是这一年,31岁的伯纳德·麦道夫 (Bernard Madoff) 创始的证券公司在粉单市场做市,他的公司依靠舔舐一些大公司看不上的OTC交易,以及兼为打理亲戚朋友的一些小账户,在华尔街站稳了脚跟。
彼时的华尔街还是“白鞋天下”—— “白鞋” (white shoe) 当年乃常青藤毕业生的标配,后引申为精英主义,与“蓝血”同义。比如顶尖投行就可以被称为白鞋公司。但白鞋公司不理小白业务。于是那些未挂牌的低端的OTC股票,就会被一些出身相对贫贱的小公司瓜分掉。
平民出身的麦道夫从OTC里看出了巨大商机。为了与纽交所的做市商 (称为专家specialist) 分庭抗礼,他的公司作为先驱,应用了一套电子交易系统;麦道夫预见到电子化交易系统在OTC上的革命,这是他那个年代的人工智能梦想。
而这套系统后来野蛮生长,最后长成了纳斯达克。
除了电子化以外,老麦还摸索出一套诡诈的商业模式,此模式一直到我离开美国证券业时仍然盛行。这套玩法叫pay for order flow,意思是作为做市商,他会给将交易订单route到他手上成交的券商一笔回扣 (一般是一股一两分钱) ,来吸引流量。他最后会向交易者收取一个极大的spread (价差) ,足以赚回回扣。而这种做法完全合法。
靠着电子交易+pay for order flow,麦道夫在华尔街如鱼得水。
而庞兹的历史或然性,发生在某天他收到一封来自西班牙的信,而信里有一张“国际邮政回信券” (international postal reply coupon) 。这张券,你在西班牙花三毛钱购得,在美国可以换5美分的邮票,兑换率由国际条约锁死。但西班牙货币比塞塔和美元并不是6:1的汇率。所以你懂的,庞兹想到了套利。
但这仍然是一个方便兜售的点子——直白易懂,老少皆宜。庞兹得出结论,经济越差货币越贬值的国家,我去买回信券就能套到更高的利润,最高利润可达400%。字里行间充满了经济学逻辑与国贸概念。当然这些都是香草不是樱桃,整件事的重点是,庞兹承诺,如果投资者将钱投资于他的邮票套利交易,那么:
庞兹后来回忆:投资者如车水马龙,四人一排,从市政厅,排到了学校街,接着排到了尼罗河大楼,楼梯上、走道里,水泄不通,一直排到我的办公室。每个人眼睛里都只有一样东西,每个人看起来都像一个钱疯子 (money madness) 。
屡次三番,贪婪的人性就像一个复读机一样不断地告诉我们——人是多么能弃常识于不顾,去相信一条无比荒诞的生财捷径。英文里有一个说法叫 too good to be true——看起来实在太美,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是真事。
但无论看起来多弱智的骗局,也总有人趋之若鹜。这并不一定是智商低,而是因为:
MONEY MADNESS。
同样也没人知道麦道夫到底是何时开始他的骗局。他坦白是在1991年左右,但他的账户经理出来指证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一开始麦道夫只收他亲友小圈子的钱;再后来收一些经引荐的慈善基金; 再后来收一些大型投资机构,包括全球各地的银行与对冲基金。
当然,真实世界的麦道夫很早就已经不操盘了,你要收益,他就去别人的本金里挖一块给你 。事实上,钱都是在摩根大通银行的储蓄账户里吹着你爷爷我正在意念盘战斗的牛逼。
1. 投资策略与逻辑比可口可乐的秘方还隐秘,且不能问;你一问,他还要反问你:探我商业机密是何居心哇?
2. 回报率合意且合理,肥瘦相宜,少一分难割韭菜,多一分吓飞老鸟。
3. 多年保持此收益率,钢铁直男,标准差小到让人害怕,无视市场,拒绝回撤。
4. 精英俱乐部,VVVIP。你找我麦爷投资?不,你是找我麦爷投诚。
麦爷的光环是这场骗局能够最终名刻吉尼斯的最大原因。 因为,“他看起来就是那种能帮你赚大钱的人。”
相比而言,麦道夫的骗局能在他有生之年被揭穿,其实并非必然 。如果你是世界第一规模对冲基金,而同时你又是一个庞氏骗局,其实你还蛮安全的。虽然最终你一定败露,但是否在你有生之年败露并不好说,因为资金量太大而投资者复投率太高,支付零星的收益和撤资绰绰有余。
麦道夫的业绩,就像你看篮球赛发现有个哥们投三分球命中率 90%,你第一反应就应该是卧槽有诈。所以不是没有人调查过麦道夫,事实上从1992年起对麦道夫的基金以及其feeder fund (子基金) 的调查就没断过,1999、2000、2004、2005、2006年年都有,但SEC不以为然。有SEC这个猪对手在,所以麦道夫还蛮稳的。
最后走投无路的老麦向两个儿子 (后证实对骗局居然不知情) 坦白,“整件事就是一场巨大的骗局”。两个孝顺而富有正义感的儿子转头立即报官,很快麦道夫被抓,其时神态安详。毕竟,他刚卸下了一个650亿美元的心理负担。
麦道夫自辩说:我一开始也是诚信投资,无奈业绩不佳,觉得不能对不起投资人啊,结果也没想到骗出了吉尼斯记录,我也是被迫无奈——这也是为啥资管业“去除刚兑”刻不容缓的原因。一来你刚兑,你就是cost of capital,那别的风险资产还玩不玩了;二来你刚兑,明明一开始你是良家,但是你总有刚不出的时候,此时就会逼良为娼。
最终点爆庞骗的也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剧本: 1. 做局者跑路;2. 做局者资金断裂;3. 外部剧变导致做局者休克。虽然我能断言庞骗最后一定会爆,但并不能猜到何时会爆,尤其当受害小绵羊们还在不断复投。正如上文所言,如果没2008,麦道夫也未必挂。
所以有生之年我们能见证像麦道夫这种级别的庞骗爆掉,是一种吃瓜的幸运。
从1919年以来的一百年,宏大叙事层面发生了波澜壮阔的结构变革,但人心的自私与贪婪亘古不变,而可怕就可怕在 Money Maddness,一见发财机会,马上产生一种 “上班在这样的机会面前就不要谈了”的错觉。所以疯狂扎堆各种骗局与各种泡沫,最后暴雷了事。
1. 收益与波动之比很高,也就是夏普率过高,且无视市场。因为你夏普高,要么是高收益低波动,要么是低收益无波动,都是red flag;
2. 投资策略黑箱,投资标的不明。